~引用文章~


國民政府1949年在兵荒馬亂間籌備之金幣樣
(節錄自《香港錢幣會會刊》2009年,原著:孫  浩)


抗戰及國共內戰,使通貨膨脹嚴重至無法收拾的地步。為挽救頹勢,國民政府計畫實施金本位制,在民國三十七年動盪時段,中央銀行因情勢的急遽變化,發行不能兌換的紙鈔已無作用,曾規劃製作新版金銀幣多款,但因沒有足夠黃金未能實施。當時試製各型金幣的銀銅樣,留存至今者皆為罕見之品。


金圓金幣「民國三十八年」金幣
金圓券開始發生通貨膨脹初期,在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經行政院通過《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》:
「以金圓為本位幣,每圓之法定含金量為0.044434公克(按:即貶值五倍),由政府鑄造交由中央銀行發行之。」在這種構架下,中央造幣廠籌備雕刻了一系列的金幣,標示分計值與計重兩種。


以上在金幣方面共計有八種版式,材料則有銀銅之別。由於是在動亂時期所製,資料十分欠缺。在泉界文字論述的記載中,以耿愛德(Eduard Kann)與葛拉漢(David Graham)在美國集幣協會《集幣家》雜誌所發表之「Coinage of the Chinese Emigre Government 1949-1957」( 1949-1957年間中國流亡政府試製幣) 最為完整。耿愛德是著名中國機製幣大師,在華居住達四十七年;而葛雷漢是在台灣當時主要負責經援運作的美國駐華共同安全分署(Mutual Security Mission to China),即後來之「美援公署」。倆人對中國錢幣均極深入,加以身份特殊,故集有上述除所謂之壹兩銀樣外的全套。據文中表示:此系列1、2是雕刻師董益謙所準備,沒有發行也任何金製成品,只有銀樣及銅樣保存在台灣銀行、中央銀行、財政部及台北中央造幣廠。


1950-1966年。
1949年12月之前其名稱是“中央造幣廠臺灣廠”,後來取消臺灣廠之名歸併總廠。1966年新建桃園廠完成,7月底全部搬遷。


中央造幣廠在台北市設置初期,在1949-1950這兩年承製新台幣五角銀幣、貳角鋁幣、壹角銅幣一批後,沒有續約。1952/3年僅獲委製壹角銅幣各一批各400萬枚外,幾無業務可言,“情況極為慘淡”。1953年被迫裁員減薪,部份職員發六成薪待命,未轉業者在1962年開始復職。在此期間,“多方設法推廣海外業務”、“推銷副產品”(銅片)。1960年版新台幣壹圓鎳幣開始發行後情況才好轉,推判此【樣品】是1953-1960期間的產品之一。


如果沒有註明,就會被當作四川廠的了。嚴格的說,【成都分廠】是抗戰時期的名稱,1949年8月重新開工時名為【四川廠】,在同年12月結束。當時兵荒馬亂,實際營運不過四個月多,似無製作推銷用樣品的可能。


 




[附 圖]-馬定祥舊藏。
1-1.計值系列之「中華民國三十八年」「金幣」「貳拾元」,只有銅樣存世。(22 mm,3.41 g )
1-3.「當銀元拾元」,有未穿孔銀樣(17.5 mm、2.82 g)及銅樣幣兩種。
2-1.計重系列「金」字「伍錢」,直徑齒邊,分別有銀樣(28.2 mm、9.53 g)及銅樣幣兩種。
2-2.「貳錢伍分」,只有銀樣(21 mm、2.86 g)及銅樣(20 mm、3.47 g)幣兩種,亦見有單面銅樣。
2-3.中心有圓孔「貳錢」,有銀樣(21 mm、2.91 g)及銅樣幣兩種。
2-4.兩側為「壹錢」,有銀樣(17.5 mm、1.89 g)及銅樣幣兩種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 



民國三十八年中央造幣廠嘉禾圖試鑄鋁幣


中央造幣廠早期所鑄的鋁質樣幣,尚有鎳質與銅質的樣幣。


1.正面銘文:


CENTRAL MINT OF CHINA


SAMPLE


TAIPEI TAIWAN


2.背面嘉禾圖。


3.ACCA評級:SP-61


長度(C): 20.98mm
寬度(D): 20.97mm
重量(E): 1.31g


 


[引用來源]


錢幣縱橫-1949年中央銀行金元試樣幣六品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ker 的頭像
    joker

    翔逸軒

   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